这是海淀·故事第578篇文章
西山居太行之首,在古代有“神京右臂”的美誉,它拱卫着北京城,滋养着多元的文化。在这样的山林苍翠、云海茫茫的旖旎风光背后,有着一段国际友人与中国人民间的深情厚谊。
72年前,在历经艰苦奋战之后,中华民族最终获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千疮百孔的神州大地发出怒吼,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终于在历史长空上定格成永恒。
抗日战争期间,北平经平西到晋察冀解放区的秘密交通线有多条,“林迈可小道”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线路。
“林迈可小道”位于现在的海淀区管家岭、车尔营、凤凰岭至门头沟一线,当时有许多爱国青年和国际友人就是在党地下交通站的帮助下林迈可,通过这条小道翻山越岭,到达抗日革命根据地的。
初触革命
提起“林迈可小道”,就不得不提起英国友人林迈可对抗战时期中国的贡献:帮助建立无线电电台,拍摄中共军民影像,搭建中国与国际社会沟通的桥梁。
林迈可是名家之后,他的父亲曾任贵族院议员,受封勋爵。林迈可本人同样优秀,名校出身的他学识渊博、风流倜傥。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时,林迈可刚从牛津大学毕业一年,他接受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邀请,来到中国燕京大学教授经济学,并领导创办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
林迈可在燕京大学书房
29岁的林迈可与白求恩同船赴华,但和白求恩不同的是,他来中国最初不是为了参加中国革命,所以第三方的身份更明显。在船上,他与白求恩的交流引发了林迈可对华北地下游击队的兴趣,于是在第二年四月,他带着一台蔡司伊康相机和一辆自行车上了火车,到保定后再骑行了两英里到达冀中平原,准备一探究竟。
这是他首次进入晋察冀根据地,这段经历,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根据林迈可在自传《抗战中的红色根据地》所写,他被冀中人民自卫军护送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设在山西省五台山区的聂荣臻将军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在五台山,我喜出望外地又遇见了白求恩医生。”他写道。本来只是为了与白求恩欢聚林迈可,但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革命根据地的种种情况:群众的抗日集会、军人的紧张操练、还有白求恩那只有两头骡子的简陋医疗队……他深深感受到了这里战争物资的短缺,中国急需帮助。
林迈可、白求恩与聂荣臻谈话
据说,林迈可和白求恩曾就中国的未来彻夜长谈,他们聊过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但从五台山回到北平后,林迈可开始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中共运送物资。彼时,日本与英美邦交尚在维持中,林迈可能够自由往返上海、香港、重庆等地,于是他便利用这个机会,设法为根据地代购战争物资。
秘密进行
进入燕大后,林迈可的主要任务是推行导师制。他选收了八名导师制学生,其中唯一的女生李效黎聪颖大方,她身上的东方之美深深吸引了林迈可,但是面对心仪之人,他对于运送物资一事也是守口如瓶。
有一次他拿出一沓进口化学药品的订单,请李效黎译成中文。这沓订单数量极大,让毫不知情的李效黎觉得不对劲,但她也不便询问。直到一年之后,李效黎才第一次从林迈可口中听到根据地的消息。
那是一个静静的夜晚,两人坐在临湖轩敞开心扉。林迈可严肃地说:“明天我要去根据地。”李效黎沉吟道:“那多危险,林太太放心吗?”
林迈可听后哈哈大笑,说:“哪有什么林太太!我才二十九岁,还没结婚呢。”李效黎偏头看着这位年轻英籍教授的清俊面孔和坚定的神情,内心受到了巨大的触动。从此,李效黎便悄悄挂念着林迈可。
1938年7月11日起,林迈可就从燕园神秘消失了,直到九月末开学仍杳无音讯。李效黎急坏了,只好去临湖轩找司徒雷登,却仍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又过了整整两个月,林迈可突然回到燕园。他第一时间找到李效黎,却不是要诉说相思,而是交给她一大沓进口药品的外文瓶签,要她一律换成中文译名,准备送往解放区。
李效黎
1939年初冬发生的一件事情,对于林迈可来说可以说是最不愿记起的痛苦回忆——挚友白求恩在山西前线牺牲了。林迈可得知这个噩耗,心中悲痛难以形容,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任何有血性有思想的人,都有义务去反对日本军队。”
白求恩医生
帮助中国、投身抗日革命从此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夫唱妇随
1941年6月25日,刚领取了法学学士学位证书的李效黎,与林迈可举行了正式婚礼。婚后他们便夫唱妇随,全力投入支援根据地的工作中。
林迈可夫妇主要从两个方面支援根据地:一是从香港、上海等地购买根据地奇缺的药品和电讯器材;二是为改善根据地的通讯条件,装配一批无线电收发报机。
七七事变后,二十九军匆忙撤出平津,决定把来不及搬运的六个皮箱的军用器材赠给平津附近的八路军。运送这些设备的任务落到了林迈可夫妇头上,考虑到器材数量太大,他们决定分批送交。
一天下午,他们借来司徒雷登的专车,装上两个皮箱,立即向西山驶去。按照约定,与地下工作者在西山温泉附近一个小庙门口会合。专车仅在温泉日军驻地出示一次护照,并未受到检查。刚抵达小庙门口,稻田中果然出现六个农民打扮的武装人员,对好暗语,便顺利交接。
第二次交接则选在中秋节。那天下午,林迈可夫妇约好夏仁德,还有一位八路军地下工作者,仍借用司徒雷登的专车,一行四人以郊游赏月为名,沿着西山幽深的小道,将另外两箱军需物资送到八路军手上。最后一次交接是在12月2日,距太平洋战争爆发不过六天。
夏仁德教授
再临根据地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一触即发。早上林迈可刚听到珍珠港遇袭、美国总统罗斯福向日本宣战的广播,便意识到,燕京大学即将被日本人占领,必须马上撤离。
校长司徒雷登曾与外籍教师商量,如果不愿意留在北平,可以跟林迈可一起开自己的车逃往根据地。但在林迈可简略地报告了游击区的情形后,外籍教师们没人响应。大家认为美国数月内便可击败日本,在集中营蹲几个月好过在乡下受罪。
司徒雷登校长
仓促之中,林迈可只带上了物理系的班维廉夫妇,以及可能要他命的“两只装有无线电零件的箱子”。
“我们从燕京大学逃出后仅10分钟,日本宪兵队就闯到燕京大学燕南园大地63号的家里来了。”林迈可写道,“他们仅在学校就花了好几天工夫,审问我们所有的朋友,并威胁他们,如果窝藏我们就是犯了大罪。”
在地下党人的帮助下,林迈可几人历尽艰苦,数日后到达平西根据地萧克将军司令部所在地。不久后,林迈可穿上八路军军服,在司令部通讯部负责电台改造。
萧克将军
“电话线是从破坏敌占区的电话线路中缴获的,干电池则是从敌占区爱国商人或想牟取暴利的人那里搞来的,我逃出北平时冒险带出一个万能测量表和一把计算尺,是根据地唯一的一套宝贝。”林迈可这样描述他的工作条件。
当时打游击战,一支部队只有20分钟转移时间,对于便携式小型通讯设备的需求十分迫切。在战火酷烈的中国,作为一名外籍人士,林迈可利用自学的无线电知识,借助缴获的日军器材,制作了上百部形式各异的电台。他一直从事电台设备的整修改进和教学工作,在晋察冀教过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电讯界的高级干部、技术专家和骨干。
林迈可在中国战斗和生活了8年,他的一儿一女都出生在抗日根据地。那台蔡斯伊康照相机,记录了他在平西、晋察冀、延安的抗战生活,从战争年代一直保存至今。抗日战争胜利后,林迈可一家于1945年10月转往重庆经印度返回英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家人都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多次应邀访华。
林迈可和家人
林迈可是中国人民永志不忘的老朋友,对于抗日革命而言,他的帮助同甘霖一般,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林迈可的一生,几乎都和中国的历史变革历程分不开:在北平燕大教授知识,积极参与中国抗战救亡,买电台、送药品,还在支援抗战的同时,收获了伟大的爱情。而西山则是林迈可传奇一生的见证,“林迈可小道”更是国际友人林迈可无私精神的象征。
山间幽静的小路上,一段虔诚的进香古道,一段宽阔的石板路,草木青翠、树林成荫,伴着声声婉转的鸟鸣,记录着林迈可的传奇一生。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这一段情义就像这长长的古道,绵延不断。
文 / 吴嘉莉
编辑 / 张丹
审校 / 张丹
图片来源 / 网络
———END———
福利网站推荐: 这个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创业干货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马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