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4月8日社论】2021年4月6日,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迎来建校一百周年。人们庆贺厦大百年华诞之时,也再次重温厦大创建者、知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爱国兴学的故事,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了陈嘉庚后人。陈嘉庚及其家族与厦大的情缘,折射出一代代华侨华人与中国教育之间剪不断、忘不掉的丝丝缕缕。
5日,“重走嘉庚路·致敬新时代”主题展览在厦门大学揭幕。展览由“传奇人生·矢志报国”“立国之本·国民天职”“传承使命·接续奋斗”“凤凰花开·世纪流芳”四个部分组成。揭幕仪式上还举办了厦大百年校庆系列捐赠签约活动。图为来宾以及厦大师生观看展览。(图片来源:中新社)
南洋“橡胶大王”、华商巨富、大实业家,这些标签印证了陈嘉庚在商业领域的巨大成功,然而,陈嘉庚在华人世界声名远扬,与他重教兴学、反哺桑梓的行动密不可分。秉持“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之念,从1894年在家乡集美创办第一家学塾起,陈嘉庚先后创办或捐助了近120所学校,涵盖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和职业教育学校。
厦大正是其中闪耀的代表,筹资创建、举债维持、修复扩建,“建设厦门大学是他毕生的事业”。厦大学子尊称陈嘉庚为“校主”厦门华侨大学,透露出对他的敬意、爱戴、信任与感恩。
人们佩服他的远见与担当,教育落后则国家面临淘汰,“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之职”;
感动于他的坚毅与不懈,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的一生“没给子孙留下财产,却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称赞他的眼界和学养,校园里那些“穿西装、戴斗笠”的“陈嘉庚风格”建筑,那些蕴含了中华文化典故的教学楼命名,像极了他那穿梭海内外、中外融合的一生;
亦被他的谦逊与低调所叹服,占地数千亩的厦大校园,唯一留下“陈嘉庚”三个字的地方,是在100年前那方寄寓着兴学兴国宏愿的奠基石碑上……
这些点点滴滴汇流成“陈嘉庚精神”里鲜活生动的棱面。陈嘉庚爱国兴学的理念和行动,感染着族亲、宗亲、朋友、侨胞……中国的土地上乃至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还流传着许许多多“陈嘉庚与厦大”这样的故事。
陈嘉庚回到中国定居后厦门华侨大学,其留在新加坡的家族成员经常聚在一起商量如何为修建厦大校舍继续筹款;陈嘉庚女婿李光前,除了在家乡兴办国光中学及学村之外,还投入巨资扩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支持华侨大学的建设;陈嘉庚族亲陈六使倾注心血倡办了南洋大学,后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从厦大走出的校友以及海外侨胞,尽己所能为厦大校园捐建体育馆等新设施,设立奖助学金……不仅厦大如此,其他高校里这样的例子亦比比皆是。
利万世者莫非文教,捐资兴学善莫大焉,这一理念已经深入海内外中华儿女骨髓。华侨华人研究报告曾指出,华侨华人对中国捐赠的资金,用于各类教育事业最多,既有以个人名义捐赠,也有侨企或基金会捐赠,捐赠对象包括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幼儿园、大学以及科研机构。
从中国近代,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侨资兴学成为中国教育不断进步、更加开放的不容忽视的推力。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华侨捐资助学有不同侧重的动因或不尽相同的发心,但归结起来,桑梓故土的归属感、兴国报国的责任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是背后共同的动力。
从普通人角度来说,受限于客观条件无法像陈嘉庚这样大手笔捐资兴学,更多重在传承“陈嘉庚精神”,即不忘根之所在,情系祖国,心有故土,在家乡有需要的时候伸出一只手,使出一份力。就像陈嘉庚后人所言,“虽然没有办法做得像祖父那么大,但一定会拼尽全力做到最好”。
“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从经济发展、技术研发到公益慈善,“华侨之光”闪耀在中国各个角落,襄助故土、桑梓情深的故事不曾完结。(完)
———END———
福利网站推荐: 这个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创业干货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马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