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翻译服务和学习,点蓝字关注译匠
今天主要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的汽车,甚至是中国品牌的汽车,中控台的按钮很多都是使用英文表示,明明很多车主都不懂英文,为什么不能改成中文呢?而且现在崛起的国产汽车品牌,也都在用英文按键而极少用中文。而相比之下,很多产品比如电脑手机的界面都有中文版,为什么普及度这么广的汽车界面却很少翻译成中文呢,难道是为了省翻译费?
综合来看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本地化的难度。这里并不是说翻译的难度,而是本地化的难度,很多功能的中文名字其实非常的长,比如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电子控制单元、防抱死制动系统,这些很长的名字又很难写成中文的缩写,小小的按键很难放下这么多字符,即便强行翻出来,字体也非常之小,不利于辨识。而英文的优势在于简写组合,直接用ESP、ECU、ABS,就能表示这三功能了。再比如NAVI表示集定位、导航、地图于一体的意思,将中文放在界面相信车主都会崩溃。
其次,成本考量。这里说的成本当然不只是小小的翻译费用。涉及很多相关的费用,比如字体的版权费用,印在汽车面板上的文字其实具有版权,因为汽车是商品,按键的字体被用于商业用途,企业使用这些文字需要向字体开发商支付一定费用。鉴于这种情况,一些汽车制造商会选择独立开发字体,再用于汽车上,当然也首选开发英文字体,毕竟字母只有26个,开发成本远小于中文字体。此外,每个语种还需要开一套模具,这在流水线生产的汽车行业,不仅金钱成本高,时间成本也要翻几番的,非常不划算。
再次,方便统一的全球采购。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中文翻译成英文,意味着一辆整车的很多零部件都是车企采购而来的,既然是大宗采购那么就意味着一致性,不会因为一些非必要因素而作出调整。毕竟英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按键上的英文之母也没有要改的必要性。
不过也有一些国产车不信这个邪,尝试在按键上使用中文,比如比亚迪和讴歌。但即便如此,带有中文的按键比例也并不大,比如A/C、AUX、USB等等依旧没有汉化。
以下图的比亚迪车型为例,在面板上出现的有符号、英文按键、中文按键、符号加英文和符号加中文等五花百门的标识中文翻译成英文,这样看起来反倒怪怪的,造成标识的不统一,一会英文一会中文,车主还得具备一定的双语切换能力,反而会造成识别困难,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的汽车产业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很多人开的第一部车都是合资车,英文按键都是国际通用标准的,这些标准一旦用习惯了,就很难再改回来。
所以大多数汽车都沿用约定俗成的符号+英文,比如说按钮上有个“OK”,就是确定,暂停就是两根竖线,播放就是一个小三角,左边就是“L”,右边就是“R”,关掉就是“OFF”,开启就是“ON”,即便是日本车不会写在按钮上写日文、德国车也不会在按钮上写的德文。
当然为了帮助小伙伴理解汽车上的按钮含义,网上也有人总结了一份秘籍供小伙伴参考,最终解释还是要看官方的使用说明:
希望系统学习汽车口笔译实训的小伙伴,请关注:
讲座:
系统课:。
更多翻译课程阅读原文查看,专业翻译业务询价合作,请直接添加微信 xiaoyijiang1.
———END———
福利网站推荐: 这个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创业干货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马上查看